盛虹集团创新构建低碳绿色循环产业链 全球首套二氧化碳制新能源材料产业链项目启动
发布易
2021-10-11 08:00
摘 要:
近日,盛虹集团旗下斯尔邦石化与冰岛碳循环利用公司“15万吨级二氧化碳捕集与综合利用项目”在北京签约。这标志着以中央“碳达峰、碳中和”重要目标为指示精神,中国和冰岛合作共建的全球首条“二氧化碳捕集利用—绿色甲醇—新能源材料”产业链项目正式启动。

“双碳”目标提出后,推动绿色发展、加快绿色转型,成为“十四五”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求,企业的发展方式也面临全新的机遇和挑战。在新时代新发展理念引领下,盛虹集团(旗下拥有上市公司东方盛虹,证券代码:000301)依托创新驱动,在行业内率先启动向新能源新材料方向转型,全力打造生态、低碳、循环的“绿色盛虹”。

变“碳”为宝 创新构建低碳绿色循环产业链

9月27日,盛虹集团旗下斯尔邦石化与冰岛碳循环利用公司“15万吨级二氧化碳捕集与综合利用项目”在北京签约。这标志着以中央“碳达峰、碳中和”重要目标为指示精神,中国和冰岛合作共建的全球首条“二氧化碳捕集利用—绿色甲醇—新能源材料”产业链项目正式启动。

据悉,该项目一期投资近3亿元,预计将于2022年投产。项目可以将工业尾气中的二氧化碳进行回收,生产出光伏面板的核心组件材料——光伏级EVA树脂,最终用于光伏发电,创造出一条“变碳为宝”的绿色新路径。

项目设计回收二氧化碳规模为每年15万吨,相当于15套大型石化装置一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。经过上下游一体化装置的深度加工,回收后的二氧化碳能够“变废为宝”,产出2万吨光伏级EVA树脂,这些材料可以生产5000万平方米的光伏膜,全部用于光伏发电后,装机量可以达到5GW,一年就可以产生60亿-90亿度电,这相当于2座百万千瓦火电厂1年的发电量。

随着“双碳”目标的提出,二氧化碳捕集利用技术发展迅速,但封存面临空间、泄漏、安全、成本等一系列问题的制约,并不能从根本上实现碳减排。该项目可实现二氧化碳回收转化率高达100%,回收利用规模和技术工艺均达到全球领先。

斯尔邦石化总经理白玮介绍称,该项目不仅能实现减碳目标,更改变了下游光伏原材料的来源方式,以往一些需要从煤化工中生产的原料,现在直接从二氧化碳就能实现转化,不仅做到源头绿色,还将大力助推我国清洁能源转型。与传统的植树造林吸收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相比,该项目“模拟光合作用”吸收二氧化碳能力更强更有效,每年可直接主动吸收二氧化碳到达15万吨,可间接减排二氧化碳55万吨/年,相当于3.7万公顷森林种植面积,折合370平方公里土地面积,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。

作为项目实施主体,盛虹集团旗下的斯尔邦石化运营着全球单套规模最大的240万吨/年醇基多联产项目,主要采用国际领先的甲醇制烯烃工艺,是光伏级EVA、丙烯腈、MMA、EO等国内紧缺产品的核心供应商,产能产量均位居全国前列。

作为该条产业链项目的重要产出品——光伏级EVA是生产光伏胶膜的核心原材料,直接决定光伏组件寿命和发电效率。碳中和背景下光伏级EVA需求持续高增长,预计未来3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25%。过去,由于装置产能和工艺技术等原因,我国的光伏级EVA产能不足,进口依赖度高达70%,极大影响了光伏行业的产能释放。斯尔邦石化通过专项技术攻关,自主研发的光伏级EVA在晶点、熔指等关键指标改进上实现了重大突破,技术工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实现稳定量产。

“双碳”目标提出后,推动绿色发展、加快绿色转型,成为“十四五”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求,企业的发展方式也面临全新的机遇和挑战。在新时代新发展理念引领下,盛虹集团依托创新驱动,在行业内率先启动向新能源新材料方向转型。斯尔邦石化作为承载盛虹战略转型的重要平台,正在全面深入推进新能源、新材料产业布局,产能中“两新”所占比例不断扩大。

“今年1至9月份,我们光伏级EVA产量为16万吨,已超去年全年15万吨的产量,预计今年总产量将突破25万吨。公司正在规划通过扩能进一步替代进口,提升自给率,为国家清洁能源转型提供稳定保障。”斯尔邦石化总经理白玮表示,项目对于我国二氧化碳大规模资源化利用、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具有重要意义,将有力地丰富我国的节能减排方式,成为实现碳中和的途径之一,“除了将二氧化碳制成光伏材料外,我们还规划将二氧化碳转化为食品级二氧化碳,以及新能源电池电解液溶剂等项目,规模达到百万吨级,加快我国‘双碳’目标的实现。”

转型引领 深入推进新能源新材料战略

值得注意的是,盛虹集团在新能源新材料领域的战略布局实际上已见成效。

2016年,斯尔邦石化240万吨/年醇基多联产项目投产,用甲醇转化制烯烃(MTO)工艺生产乙烯和丙烯,其丙烯腈、MMA、EVA、EO及衍生物等装置产能在行业内名列前茅。丙烯腈作为生产碳纤维、ABS树脂/塑料、丁腈橡胶、腈纶等主要材料,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、汽车机械、电子设备、环保、医药等国民经济众多领域。

同时,斯尔邦石化还是国内最大的EVA光伏材料供应商。其自主研发的EVA光伏材料在晶点、熔指等关键指标上实现了重大突破,通过了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成果鉴定,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,整体性能、质量已经可以替代进口产品,有力打破了国外垄断,极大缓解了下游市场需求。目前,盛虹集团EVA年产能达30万吨,占国内总产能的31%,其中光伏级EVA产能超过20万吨,占全球光伏级EVA产量的28.6%。

特别是盛虹1600万吨/年炼化一体化项目,建成后将极大地弥补我国烯烃、芳烃等高附加值、紧缺型化工产品国产供给率,为后续“延链”发展新能源、新材料、电子化学、生物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原料保障。项目还将规划实现80%以上的原料和产品在基地内互供,构建完整的高端石化产业链闭环,盛虹石化产业链一体化项目优势进一步凸显。

实现大型炼化项目落地投产,被认为是产业链延伸的“顶点”。但盛虹的产业布局,是国内少有的“芳烃、烯烃”双链模式。“烯烃”是生产高端新材料的重要基础原料。斯尔邦石化以“烯烃”进行创新链、价值链延申,已经在新型能源材料、高性能膜材料、生物基材料、生物医用材料、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等领域取得突破。同时,大型炼化一体化具有产品结构丰富、产能规模大型化的特点,适合构筑世界级规模的新能源、新材料产业基地原料保障大平台。

今年7月,盛虹对外宣告展开战略大调整,率先在行业内提出全面向打造世界领先的新能源、新材料产业集团的战略转型。围绕国家战略方向和“双碳”目标要求,在“十四五”期间,将企业建设成为具有“强大基础原材料保障能力,世界领先的科研与创新能力,世界一流的新能源新材料供应能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集团”。

目前,盛虹集团在新能源、高性能新材料、低碳绿色产业等三大方向开始了快速实施。

斯尔邦石化总经理白玮表示,此次签约的二氧化碳制新能源材料产业链项目,是盛虹战略转型的标志节点,“项目建成后,斯尔邦石化将成为‘零碳’厂区。除了将二氧化碳制成光伏材料外,我们还规划将二氧化碳转化为食品级二氧化碳,以及新能源电池电解液溶剂等项目,规模达到百万吨级,加快我国‘双碳’目标的实现。”

三大“百万吨”项目 打造世界级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高地

“碳达峰、碳中和”目标的提出,是经济社会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系统性变革,而新能源材料是推动这场变革的关键催化剂和战略支撑。我国石化产业能否供应优质足量的新能源材料,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“双碳”目标能否如期完成。

而来自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的数据显示,2020年我国化工新材料产量为2700万吨,但消费量高达3800万吨,供给和需求量相差1100万吨,化工新材料的自给率仅为71%。同时,高端新材料、专用化学品等高附加值的产品进口依赖度更高。

烯烃和芳烃是生产高端新材料的重要基础原料,依托炼化一体化项目构建的原料保障大平台,盛虹集团正在全面深入推进新能源、新材料战略布局,芳烃、烯烃“双链”并延,进行创新链、价值链延伸,不断在“风光”新型能源材料、高性能新材料、低碳绿色可降解材料等领域取得突破,全力打造百万吨级EVA光伏新能源材料、百万吨级丙烯腈新材料、百万吨级绿色可降解材料三大世界领先项目,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。

据介绍,百万吨级EVA光伏新能源材料项目主要聚焦光伏这一碳减排重点行业,解决我国光伏级EVA供应“卡脖子”问题,建成后盛虹光伏EVA国际市场占比将超过50%,成为全球最大的EVA光伏料核心供应商,进一步提升关键材料的国产自给率,为国家清洁能源转型提供稳定保障;百万吨级丙烯腈新材料项目主要供给碳纤维新材料、特种工程塑料等下游产业,产能规模达到全球第一,将为我国大型风电设备、特种高端装备、航空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更大保障;百万吨级绿色可降解材料项目主要是依托炼化一体化原料平台,布局建设PBAT、PGA等项目,产能规模、技术工艺也将在全球处于领先,产品主要应用于特种薄膜、包装材料、医疗器材、通信光缆等领域,将大幅提升我国可降解材料的应用率,减少“白色污染”,实现社会、经济、环境效益的统一。

“盛虹战略转型的进程正在深入推进。”缪汉根说,按照规划,企业将以炼化一体化项目的大宗石化原料为平台,全面加快推进转型,形成核心原料平台+新能源、新材料、电子化学、生物技术等多元化产业链条的“1+N”新格局,打造一个更有竞争力的“新盛虹”。